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知网被罚8760万,两个问题待解

  • 新闻
  • 2022-12-29
  • 2347
  • 更新:2022-12-29 19:48:28

  来源:《法人》杂志 全媒体记者 银昕

  12月2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出通告,对知网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计8760万元。

  经查,知网在中国境内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具有支配性地位。2014年以来,知网主要在两个方面滥用该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一是通过连续大幅提高服务价格、拆分数据库变相涨价等方式,实施了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其数据库服务;二是通过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等方式,限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高校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授权使用学术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等学术文献数据,并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独家合作实施。

  公告称,知网实施不公平高价、限定交易行为排除、限制了中文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竞争,侵害了用户合法权益,影响了相关市场创新发展和学术交流传播,构成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四)项禁止的“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和“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从2022年4月起,陆续有高等院校对外称与中国知网服务续订费用高企,知网连续涨价使高校和研究机构难以承受,中科院图书馆更是放弃与知网续约,转投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从2021年底至2022年5月,中南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和周秀鸾夫妇,先后在与知网的著作权官司中胜诉,使中国知网的问题进一步受到社会关注。2022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中国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7个多月后,此案终于有了结果。

  基础设施何以“商业化”?

  中国知网简称CNKI,全称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由清华大学和同方股份于1999年3月提出,在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国家计委等部委支持下,于1999年6月开始建设。1999年7月8日,同方知网公司成立,并被列为清华大学重点项目。

  经过一系列股权变更,目前参与中国知网运营的企业有三家,分别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就是此次被处罚的三家市场主体,其中后二者为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负责制作中国知网的内容,后二者提供下载、阅览等技术支持。

  处罚公布后,同方股份随即对外表示,本次罚款对应公司罚款金额为7460万元[即不含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处罚部分],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对公司今年净利润产生直接影响,具体金额以会计师年度审计确认后的结果为准,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据同方股份此前披露,这两家全资子公司合计营收、净利润占比分别为6%、1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知网以“基础设施”立项,但经过一系列股权变更之后,实际运营权却掌握在同方知网(北京)和同方知网数字出版这两家同方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手中,并构成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的一部分。

  2022年4月,同方股份公布2021年度财报,其子公司同方知网2021年营收为12.89亿元,同比上涨9%,毛利率53.35%;尽管同方知网对母公司贡营收占比不高,但超过50%的毛利率,位列2021年各子公司之首。而在2011年,同方知网年度营收还只有4.55亿元。

  营业收入连续上涨的背后,是连年上涨的续订费用,和通过分拆数据库分别销售,造成变相涨价。

  在采访中,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著名反垄断学者、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王晓晔对《法人》记者表示:“我认为知网构成垄断,而且我认为‘基础设施’这四个字不能再用了。”她告诉记者,知网名曰“基础设施”,却并没有做多少有利于公益事业的事情,以学术文献渠道商和“搬运工”的身份攫取商业利益。”12月26日,当知网被罚款的消息传来,王晓晔第一时间对记者表示,“我非常赞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青年研究员告诉记者,知网涉嫌垄断一事,吃的是“结构性红利”。“知网用特别低,几乎趋近于零的成本从期刊和高校手中获得大量学术资源,然后向用户收取下载费用,还连年提高与各高校和研究所的续订费用,典型的‘两头吃’。”这位学者表示,即便知网成立的初心是“基础设施”,但如今这个“基础设施”已经过度商业化了。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在一些特定领域不应实行市场化定价,而是采用政府指导价,“这些领域包括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显然,目前知网所属的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还没有被列入上述领域。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陶光辉则认为,虽然知网一开始以“基础设施”为名立项,但如果不是由企业对其进行大规模投入,也形成不了当今的规模,毕竟基础设施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当然有权收回其成本。“是不是基础设施并不重要,关键还是看行为。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后,有没有定价过高的行为?有没有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如果有,就要罚。”陶光辉说。

  “作者服务通道”将如何开启?

  接受处罚决定后,中国知网公布了即将采取的十五项整改措施,其中包括解除独家协议、三年内实际成交价格降低30%、取消“单刊”“个刊”等分拆数据库销售模式等。

  知网还提出,将保护作者合法权益,着力解决知网与著作权人,以及期刊、高校等主体之间授权链条不完整、不规范问题,依法合规取得著作权人授权,并将“与上游期刊社完善文献作者稿酬支付办法,为作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方便快捷的稿酬申请、结算和发放渠道;与行业协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协商制定著作权保护实施方案并予以严格落实”。

  “除了一篇博士论文获得了100元稿费之外,知网上有我那么多篇文献,没给过我一分钱。”上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青年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必须厘清一个基本问题:学术文献所有权究竟是谁的?“按照国外通行做法,毫无疑问是作者的,没有作者授权,不能进行网络传播,而且国外平台很多,不会有平台强制签署独家协议。”该学者表示,学术平台如此强势,使他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才是学术文献的主人。

  然而,知网的强势背后有原因。学术文献天生需要广泛传播,需要被阅览、引用和下载,这些数据会在知网上集成为“影响力因子”,左右着众多年轻学者晋升之路。学者对传播平台有所求,知网也就敢于强势。

  上述学者表示,学术资源很强调积累,一旦某一平台通过独家协议获得很高的独占性,其他平台很难与之竞争,“数字时代背景下,领先者规模优势更突出”。

  “知网有很多独家版权,一些文献只能在知网上查到,与之有竞对关系的万方、多维等网络平台,内容不如知网齐全。这会锁住很多用户,这些人在搜索和下载文献时,会只认知网这一家。当知网独家版权越来越多,忠实用户也随之增多。一旦我们向中国知网索要版权费,或者告它侵权,我们的文章就会被下架。下架之后,将有90%的人看不到我们的文章。”北京建筑大学一位青年教师对记者说。

  知网整改后,作为文献的真正主人,作者该以何种方式便捷地获取稿费?稿费的给付方式,是一次性给付,还是根据引用量和下载量的多少计算?“知网用了我很多文章,我也在密切关注此事。”上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青年研究员说。

  记者向中国知网市场企划部发函问询作者稿费的具体发放和计算方式。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