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螳螂拳是不是体育比赛项目(螳螂拳是不是体育比赛项目呀)

  • 体育
  • 2022-12-28
  • 2401
  • 更新:2022-12-28 19:28:30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武术都包含哪些?

中国武术:少林拳,醉拳,南拳,咏春,太极,八级,螳螂拳,鹰爪拳,虎鹤双形。

1,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拳种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拳术。作为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孝文帝和十九年(一说太和二十年)兴建。关于少林拳的源流,1919年出版的《中国体育史》记载,达摩“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滥觞”,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当考》,经过若干考证,认为是“附益伪妄之说”,“不足信也”,这种争议久无定论。

2,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传统拳术。这种拳打起来,很象是醉汉酒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性。

醉拳中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即玉环醉步,鸳鸯脚)、“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名称。醉拳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套路,

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醉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醉拳作为其中之一的精华流传了下来。

3,南拳又称南方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作为南少林等拳种与中国南方各地拳种相结合的产物,技术套路繁多,遍布各省。

由于历史悠久,再加上师承关系的演变,形成了多种打法,但多数套路仍具有同一特点,总属南拳。其共同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

南拳讲究桩功,以练坐桩为主,还有丁桩、跪桩等。也还有练药手、打砂袋、铁砂掌、点穴功、童子功、罗汉功、青龙功、排打功等。

4,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

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7年6月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

5,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008年6月7日,螳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模仿动物的运动项目有什么?

运动项目比较多,以下举例5项。

1、蛙泳:游泳运动项目中,蛙泳的姿势就是模仿青蛙在水中的姿势而取名为蛙泳。

2、翼装飞行:国际称之飞鼠装滑翔运动,它是模仿蝙蝠的飞行,蝙蝠可以将翅翼的扇动与翅翼的柔韧性结合起来,从而在空中悬停或者继续飞行,人们借此而设计出了一种翼装飞行服,可以在空中滑翔飞行。

3、狗刨式游泳:姿势是像狗一样游,头一直露在水面以上,用四肢捣水,前进速度较慢。狗刨属于自由泳的范畴。

4、猴拳:是拳术中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自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以来,历届全国性武术表演比赛都有猴拳项目。

5、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注意模仿的是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体育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翼装飞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蛙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狗刨式游泳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属于象形拳之一。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的简介

太极螳螂拳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分支。

七长八短:

七长:顺步倩长、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通捶、剿手砍掌、翻身疾入、韩通通背。八短:迎面头捶、靠身臂捶、蹲身膊捶、粘拿胸捶、双膝双肘。十六字拳法纲要:硬崩实砸、提拿封闭、黏粘帮贴、来叫顺送。其劲路与众不同,讲究以硬劲为基础的囫囵劲,俗有传拳不传劲之说

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摘要"是该门拳法之精华,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

太极螳螂拳的传人

太极螳螂拳的主体传承

主体传承为: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这一枝传承下来的梁学香螳螂拳法称为太极螳螂拳,在烟台、青岛皆有嫡派传人。如《精武》中所介绍的螳螂拳名家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传弟子。在烟台有烟台市十大拳师的周振东先生为崔寿山弟子张楷堂老先生的高徒。

太极螳螂拳的大师级人物-周振东

现为中国 武术 六段,任山东省武协会员、烟台传统功夫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参与国际国内演武比赛,获各类奖项百余个,同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螳螂拳故乡行活动,获优秀螳螂拳师奖;当年代表太极螳螂拳门获烟台市十大拳师称号。

周师振东,山东福山人氏。师生长于老烟台街,幼时住所周围设拳坊多处,足踢拳扑之声遥可相闻。师每每有闲即往,自窗棂空处观摩,心向往之。及稍长,遇螳螂拳老拳师于枝如(化龙)先生,悉心请教,刻苦参学,得偷桃、窥园等三套拳法。于老拳师观师品行卓越,于武学一门尤有悟性,亦全意传授,两年未竟而艺已传罄。后于老拳师鹤驾西归,师行长子礼为师主殡,极尽弟子之事,为人称道。

及师长,得大机缘,遇太极螳螂拳第八代嫡系传人所城张楷堂祖师。张祖所嗣之所城张氏,为烟台邑最早之城市居民,祖上于明朝即为朝廷重臣,于烟台建所,世代抵御倭寇,守卫疆土。至张祖,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张祖受祖上蒙荫,家学渊源,自幼好武,先后师从多人,均得大成就。后延请莱阳太极螳螂拳七祖崔寿山先生至家,厚禄款待,六年而得太极螳螂拳精粹。张祖惜拳如命,授徒尤严,然遇师一见如故,视为己之大弟子。后师之姐嫁入张家,张祖更为倾囊相授。师亦倍惜机缘,极意参究,日殝化境。张祖尝叹:使崔祖再生,亦当称汝艺之精。及张祖年老,则令师代为授徒,故张祖末期弟子,与师名为兄弟,实为师徒。师于张祖处先后一十六年,学得大小摔捋、八方、中路翻车、乱接、崩补、梅花路、五段分身八肘、六段摘要等近二十段太极螳螂拳套路,并罗汉拳、太极劈(梅花劈)二节、白猿偷桃、穿技四节等八段郝家梅花螳螂拳套路,梁敬川先生所传之螳螂手一套,及引龙出水刀、螳螂剑、螳螂大枪等器械套路,为螳螂拳一门之集大成者。

师之武艺得自张祖,全盘继承内家拳术以内御外之精髓,而又经广泛切磋、实战研讨,纳入现当代技击之术,遂使螳螂手法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古今贯通形成全新风格,甫一出山即名震胶东。海阳陈氏,自幼研习八卦掌,为掌门大弟子。其师逝后,五日不食不饮为其守孝,之后遍出江湖,未尝败绩,至烟台不久即震动全邑。烟台武林邀师出面,与约毓璜顶。师有弟子梁氏名宏伟者,替师出手。陈氏递招辄仆,凡三次,莫名其妙。师念其至孝,悉心为之批解,陈氏心悦诚服而去。李氏,生有异相,高出师一头有余,拳如酒坛,尝于海边捕捞鱼蛎为生,手掌到处,岩崩石裂,蛎壳纷飞,后经高人指点,为烟台武术名家。一日,李氏参与聚会,与师之友口角至于动手,一招即将师之友压于掌下,而睨视师,意在挑衅。师不得已而演手,崩拳一出,李氏直跌出丈余,耳上血流如注,拜倒宾服。

师性情豪放,任侠仗义,路见不平即出 手相 助,虽年轻时即义名远播。烟台街高氏,自幼习拳,艺高而德寡,每有心得,或寻人打斗,或踢人武馆,武林人士既怒且畏。后与部分人士相聚,口无遮拦,遍评烟台名家宿辈,且欲与论及长短。师顾及友长名誉,昂然而出,交手三招,高氏跌扑三次,骨折衣破,颜面尽损,从此销声匿迹。师德馨而识广,向不囿于门户之见,每有诚心向学者,均悉心教授,毫无保留。昔者随师习艺者,如梁氏宏伟、赵氏德安,均为一时豪杰。七星螳螂拳门凌老先生,逾七十而遇师,得闻"玉环步"、"鸳鸯脚"、"蹬踢"之妙;梅花螳螂拳师张氏曾师从螳螂拳郝家,后经师点拨,习得郝家"穿技"绝技。太极螳螂拳师李氏,乃崔寿山先生之师弟王玉山先生一枝后人,闻师之名,事师甚恭,请教多年,受益良多,始振王师威名。如此种种,数不胜数。现师所教授者,大多经历数位拳师,其中不乏名家宿辈,及见师,如久渴而遇甘霖,欣服而入门下。目前,师所教授者遍布海内,远涉欧美,有桃李满天下之誉。

师以武为寄,淡泊名利,向不与人追逐。后因同道友徒之所求,宏扬太极螳螂一门之所需,始参与部分活动,然一出动,即为天下所重。师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任山东省武协会员、烟台传统功夫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参与国际国内演武比赛,获各类奖项百余个,其中冠军、一等奖、第一名、优胜等荣誉近半数。1998年率团参加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师获男子螳螂拳优胜奖;199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获男子螳螂拳优秀表演奖;2002年参加山东省"宝源杯"螳螂拳锦标赛,获个人全能一等奖;2003年参加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获一等奖;200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获一等奖;同年参加第二届中国烟台国际武术节螳螂拳故乡行活动,获优秀螳螂拳师奖;当年代表太极螳螂拳门获烟台市十大拳师称号。其女周蕾自幼与师习武,艺殝成熟,1999年于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夺得螳螂拳女子甲组第一名,2000年于第三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获螳螂剑第一名。丁亥年四月,师应危凤池先生之邀,率团赴香港参加首届国际螳螂拳群英大会,太极螳螂拳必因此而进一步播布天下,发扬光大。

李飞林

小登山式后脚跟贴地

李飞林先生在演练太极螳螂拳时,其小登山式后脚跟是贴地的,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上就可以看出名家的风范。小登山式后脚跟贴地,其技击内涵丰富,这样的步型灵活多变,使得李飞林先生实战时身法、步法犹如蝴蝶穿花,又似蜻蜒点水,而且劲力均整囫囵,六面浑圆一体。另外,2004年第七期《精武》中的《太极螳螂摘要拳一段(二)》中的插肘与转身崩捶变玉环之间,与李飞林先生的拳法演示及拳谱相比,漏了一招"崩点变玉环",完整的拳谱及演势应为"……回身翻车至底、起身朝天一柱香、插肘、崩点变玉环、转身崩捶变玉环……",两个"崩点变玉环"动作基本相同,照片也相同,惟"转身崩捶变玉环"加艺飞天下,桃李满林。之中,螳螂拳派作为山东四大名拳之首、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其以技击实战闻名于世,在国内外拥有着众多的练习者。在螳螂拳发源地的山东本土,则以"莱阳三山"最为著名,他们代表了山东螳螂拳法一脉的正统传承。本文所述的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王玉山一脉太极螳螂拳法的嫡系继承人。

师承明家得真传,苦练绝技得真功

山东螳螂最初发源于胶东半岛的莱阳、海阳一带。莱阳,古有"螳螂窝"之称,这里孕育了众多名垂青史的螳螂门宗师及螳螂拳流派。如闻名海内外的螳螂拳派宗师"莱阳三山"王玉山即是莱阳崔疃人。而李飞林先生能够得到山东螳螂拳法真传,也与这种特殊的 文化 氛围不无关系。李飞林先生即与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同村,并且是王玉山之子王元亮先生的义子。而李飞林先生自幼便师从王元亮先生习王家嫡传的太极螳螂拳法。

李飞林习武

可能是北方武林豪杰的通性,王元亮先生极喜饮酒,且酒量颇大。由于当时的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对于平常人来说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能弄到酒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飞林先生出于对义父的深情及对太极螳螂绝技的向往,除每月从固定工资中拿出半数供王老使用外,更想尽办法为王老弄好酒。对于自己干儿的真心付出,王老深为感动,常常是酒喝到兴处,便开始指点李飞林习武。这时的指点,多数是私房功夫。如李飞林先生当时学习的"三捶"。学过王家太极螳螂拳的都知道"三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功夫。同是"三捶",有的人练着能打人,有的人练着就不管用。其实是不知这"三捶"里面的学问。王老在李飞林先生练习时,特意作了指点:三捶的打法,除了要一步连三捶、步到拳到,两肩前后对拉争力,发劲要在尽头时突然旋转成拳打出外,更重要的是两拳在胸前相错,中间不要有空隙。这一个要点就是在实战时的要求,因为打三捶时的两拳不在胸前相错,中间就会有漏洞,对手的拳可以顺着打进。王老在给李飞林先生指点的同时,作了演示、拆讲,力求练出拳之真意。就这样,经过明师的心传口授,李飞林先生一步步的夯实了基本功夫,并逐渐掌握了王家太极螳螂门的武功。

李昆山素以大枪闻名于世

在"莱阳三山"所传的嫡派太极螳螂拳中,李昆山素以大枪闻名于世,崔寿山是以螳螂拳功标准闻名。而王玉山先生则以螳螂拳之打闻名于莱阳国术馆及武术界。王老先生见自己的干儿已经掌握了王家太极螳螂拳法,有了坚实的基本功,无论三回九转罗汉功、乱接、分身八肘、崩补、摘要、梅花路等等拳械功法均已娴熟。为了使李飞林能够继承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正宗衣钵,再显王家太极螳螂拳法的辉煌,王元亮专门传授李飞林先生螳螂拳的打法要窍。这不仅仅是螳螂拳法的简单批讲,而是王老将李飞林先生带入螳螂门武功实战的天地。在最初的螳螂拳实战练习时,王老对李飞林说:"我就用咱螳螂拳的一个崩捶,你可以用任何招法进攻"。结果,王老先生的崩捶就像一堵墙,任打不进。无论李飞林使用何种招法,均无法叫开王老先生的门户。而先生在防护的同时,崩捶随势一打,则任你如何防守,总会被其崩捶打上放出,真是奥妙无穷。经过王老先生的拆讲及以身喂招,李飞林深感打法中大有学问,需要深研。于是王元亮老先生将古传的螳螂门打法绝技,如分身十二盘肘贴身藏、打法十三门等等细心传授给了李飞林先生。此后李飞林先生又经王维一先生及王元乾先生等进指点螳螂门武术窍要,经众多名明师的栽培,李飞林先生最终完整的继承了螳螂门的武功心法。

身经百战演绝技,螳螂雄风显武林

有一次,李飞林先生来到素有"王家太极螳螂大本营"之称的青岛,一位螳螂门前辈听闻李飞林先生是王元亮先生的衣钵传人,想验证一下李飞林先生的功夫是否达到了太极螳螂拳继承人的水平,于是便提出与李飞林先生试手。李先生初生牛犊不畏虎,也不客气,与前辈双臂一搭,前辈身发囫囵劲,手臂有如千斤一般压向李先生,其势之猛,不亚于泰山压顶,而李先生则见势接势,出单臂发囫囵劲相抗,犹如泰山一般稳定。就在这一瞬间,两人双臂谁也无法问动对方。说时迟那时快,李先生腰身微转,手已打出,停在了前辈面前,胜负立分。老前辈也不禁为李先生这一动作叫好。

所谓即得艺必试艺。有太极螳螂同门,对李先生的功夫颇为不服,总想找机会一试。一天两人相遇,李先生对他说:"我师爷王玉山以螳螂拳之'阴阳叠手掌'打法闻名,我就以这一招打你。"结果两人一交手,被李飞林先生阴阳叠手掌前半势放出一丈左右。另有螳螂名师,对李飞林先生讲螳螂之缠封管用。而先生则讲,拳打变化,无论任何手法均可以在变中解除。名师不信,两人相试,名师以"缠封"封李先生前手,李先生则以分身八肘之黏肘迎之,身步略转,一肘打出,名师随之倒地。李飞林先生的一位朋友对先生的功夫颇为好奇,非要与先生动手试验,李飞林先生笑着说:不能试,螳螂拳手法狠毒,一交手必然会腿断臂折。苦求之下,李飞林先生没法,只好说:这样吧,我们磕一下胳膊,就磕三下,如果你能坚持住,我们就试试。两人双臂相磕,前两下,李飞林先生并没有发劲,所以对方也没有觉出螳螂拳的臂功有什么厉害之处。第三下,在磕的同时,李先生猛然发劲,只发到五成左右,猛然间,对方一个高跳出,伸着手臂惊呼:"手臂断了。"李飞林先生说:"不可能!"结果掀开袖一看,一个大泡赫然出现在眼前。

2003年"凤祥杯"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在辽宁阜新举行,一时间全国传统武术高手云集阜新。在比赛中,李先生将自己的太极螳螂拳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该拳雄浑的气势、精妙的手法及深厚的武功根底。李先生的精彩表演,不但赢得了全场喝彩,裁判也打出了全场最高分,取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

2004年2月李飞林先生受山东省烟台市体育局委派,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功夫群英会"。作为太极螳螂名师的李飞林先生与同去的梅花螳螂名师曲滋君、六合螳螂名师张道锦、七星螳螂名师钟连宝先生一起大显身手,展示了烟台一脉相传的螳螂拳真髓,四位名师均荣获金牌和表演奖,并与世界各地近二百名武林同仁进行了交流,为山东螳螂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被誉为"山东螳螂拳四大名师"。

2004年10月,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征调,李飞林先生作为山东太极螳螂拳唯一代表人物进入了首界世界传统武术节国家队,并在首界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取得了数个第一的佳绩,又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太极螳螂拳的影响

李飞林先生作为山东螳螂门正统传人,先后受到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精武》、《中华武术》等媒体的专题采访,向世人展示了原原本本的山东螳螂拳。

传承国术一名师,心系螳螂精武魂

虽然李飞林先生工作较忙,但他仍热衷于太极螳螂拳的研习及教授。作为国家武术位七段高手,他是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的理事长、烟台市国际螳螂拳联谊会的常务理事长、烟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香港山东螳螂拳联合会荣誉主席、也是驻烟高校鲁东大学的客座武术教授,是烟台将传统武术引入高等学府第一人。为山东螳螂拳的在高校的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

笔者作为太极螳螂拳传人,在从师李飞林先生之前曾陆续学习过家传的精手螳螂、少林派梅花枝系(太祖门)、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接触过招远派六合螳螂及七星螳螂等众多烟台太极螳螂拳流派。对于太极螳螂拳颇为自负,素以自己在拳史、拳理、拳法、拳功等方面很有研究,然而从师李飞林先生后,方知自己所知所学颇为肤浅,通过先生的讲授,常令笔者有醍醐灌顶之感。李飞林先生不仅掌握着太极螳螂的真传绝技,且对形意、太极、八卦、八极、通背均多有研究。为笔者讲解拳法时,常博通诸家。通过李飞林先生的身传口授,使笔者深深感到螳螂拳学的精深博大,也深深体悟到,武术界那句老话: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

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

为了研究和推广太极螳螂拳,打造烟台太极螳螂拳这一传统武术品牌及国际太极螳螂拳交流平台,李飞林先生着手成立"烟台市三山螳螂拳研究推广中心"这一烟台传统螳螂拳研究推广机构。中心联合山东古传王朗螳螂门四大流派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及其他各枝螳螂门精英,以系统研究螳螂门武功技术和理论,全面继承烟台螳螂门武功技艺,发展推广山东螳螂门为己任。不久,烟台螳螂拳将以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上了右回身动作,这里作一说明。

太极螳螂拳的招式动作

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

太极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搂、采、挂、刁、缠、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

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

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为守,实劈硬砸。拳法有砸、弹、劈、挑、蹦、勾等。套路结构严谨,衔接巧妙。

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

发劲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

什么是蟑螂拳???

螳螂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是我国武术运动中主要拳种之一,至今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螳螂拳的主要传播地是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海阳两县,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和海外。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搂、采、挂、刁、缠、劈、按,崩、扎等。主要步型有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嗤步。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步。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为守,实劈硬砸。

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拳种的技法,形成了六合螳螂、七星螳螂、梅花螳螂、摔手螳螂等流派。另有流传於我国南方,据说创自清代广东人周亚南的“南派螳螂拳”。其基本技法同於南拳,应归入南拳系。

螳螂拳分为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螳螂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最早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以后逐步形成了不同流派 ,其主要流派如下 :①七星螳螂拳(又称罗汉螳螂)。这一流派的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劲力刚脆,横裹直撞。练功分3部分:其一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其二为套路技术,包括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等;其三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②梅花螳螂拳(又称太极螳螂)。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变化,恰似朵朵梅花。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练功内容和七星螳螂大体相似。套路有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与前两种流派差异较大,动作、劲法更倾向于柔。该拳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论中的内三合、外三合的要领,强调意变导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分刚、柔、明、暗、滑五劲。套路主要有短捶、双封、仙手奔、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南派螳螂又称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所创。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技术极相似。此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他拳法结合,产生了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和光板螳螂拳等。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姿势;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螳螂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武术都有什么武术比赛项目

武术比赛项目有:

1、拳术:长拳、南拳、太极拳等。

2、短器械:刀术、剑术、南刀、太极剑等。

3、长器械:棍术、枪术、南棍等。

4、对练:三人对练、二人对练,又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

5、混合双人太极拳。

6、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等。

扩展资料:

国际奥委会武术比赛推荐项目:

国际武联在武术比赛项目选择上,从武术的技术难度、风格特点、生理特性及在各大洲发展状况等因素,经科学论证,在世界武术锦标赛的31个比赛项目中,选择了符合要求的8个武术套路项目推荐给国际奥委会。

8个武术套路项目具体如下,男女各4项:

1、男子:长拳、南拳、刀术、棍术。

2、女子:长拳、太极拳、剑术、枪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武术协会-第三届全国武术大会(套路自选项目)竞赛规程

梅花螳螂拳的师承发展

李昆山 莱阳三山之一

王玉山 莱阳三山之一 赵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继承人。他是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人,从小攻文习武,才华横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淳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因系至亲,王郎把螳螂拳传授给赵珠。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赵珠把此拳带回了莱阳,从此,螳螂拳在陕西淳化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汲取了“崩补”、“八肘”和其他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后人称它为“乱接”或“拦接”,是不准确的。

螳螂拳自赵珠后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传继人。尤其是后三位,功精艺纯,名扬天下,是武坛上著名的莱阳“三山”。

1933年,莱阳县续写县志,曾找当时的莱阳县国术馆馆长李昆山了解螳螂拳的师承关系,不巧,李到青岛去了,无奈,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赵珠和李秉霄说颠倒了,因此,现有的县志记载李秉霄为赵珠的师傅,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错误的依据。县志还把“梁学香”写成了“梁梦香”,也是不对的。 第三代传人李秉霄是山东省莱阳县小赤山一带人。他从小习医,医术高深,医德高尚,给贫穷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家中,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他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从此,秉霄踏进了武行之门。至于高成所授属哪家功夫,史无记载。

明朝灭亡,赵珠回到原籍,李秉霄弃医习武,拜他为师。赵珠见李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择取“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所授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不轻易传授予人。 姜化龙是山东省莱阳县黄金沟村人。他原先练过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后来拜梁学香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他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拜在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烟台教拳。这三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兄弟,李仲祥为长,姜化龙次之,宋子德为三。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姜化龙把李种祥的“翻车”、“一肘遮半身”“辘辘锤”等几十个要招,都融进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着螳螂拳的特点和劲路,创编了一套“地功拳”,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螳螂门中的“地功”。这一时期螳螂拳的内容和招法已达到了最高价段。姜化龙在烟台住了八年,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当时,烟台还有一位著名武师纪春亭。他甚爱螳螂拳,弃本门之艺,拜宋子德为师。宋子德用六个月把螳螂拳传给了他。后来,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为“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所知道的螳螂门祖师,就为王朗。

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枝四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国家体委进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莱阳民间拳师刘希云先生把祖传的“螳螂拳谱”献给国家,并获“雄狮奖”。同时,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确定为嫡派螳螂拳传人,并在莱阳收徒授拳。在此契机下,莱阳的武术运动,盛行一时。现在在莱阳习练螳螂拳的拳师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传,据考证均与莱阳螳螂拳有极深的渊源。 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汉族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是汉族武术优秀拳种之一,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以栖霞、海阳、莱阳为代表的胶东广大地区为螳螂拳的主要传承地,现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米卓福、米华彩、米华国、孙英、孙忠民、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邹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栖霞筐里人战德所创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单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栖霞,并从栖霞传入台湾及世界各地,卫笑堂、卫延义兄弟是重要传承人。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栖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传播村庄达54个,拳房屋遍及城乡,习练者达数千人之众。解放后,螳螂拳的发展趋于低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传习活动又进入一个活跃期,进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协会,习练者达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

螳螂拳是一种有着有鲜明的技击特点,实战威力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螳螂拳在王郎始创时期,只是一个雏形,也不分什么流派,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习练者遍布胶东各地,声名越来越响,从而衍生出胶东螳螂门十多个门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栖霞一带则以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则是唯栖霞所独有,实用性强、威慑力大的特殊拳种。 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习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奈,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

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已无记载)。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外国人也学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

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发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匾,为蒋介石所亲书,上写“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莱阳的螳螂拳也兴盛一世。螳螂拳传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他们和他们的徒弟都出了不少高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