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关于纸鸢代表什么现代体育运动的信息

  • 体育
  • 2023-01-04
  • 1531
  • 更新:2023-01-04 12:10:26

本文目录一览:

风筝运动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传说我国出现了用竹、木制成的风筝。据传第一只风筝是鲁班受到鹞鹰盘旋而飞的启迪,“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另一传说风筝是汉初韩信发明的。唐赵昕《息灯鹞文》称:“我闻淮阴巧风筝,古今相传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理未央远近,欲以穿地坠入宫中也。”若从这两个时间算起,我国风筝已有2100~2400多年的历史了。唐以前的风筝是军用的。后来在风筝上加以彩绘、灯烛,演变成一种娱乐玩具。

我国风筝大约于8世纪至16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而后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再传到美洲。20世纪以来,世界上对风筝感兴趣的国家越来越多,许多国家不断掀起一股股“风筝热”,体育运动的色彩越来越浓,有些国家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比赛。

为什么放风筝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呢?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公元960~1279年),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近年来,中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放风筝开始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娱乐活动普及起来。

中国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团地域文化的丰富多采而各有千秋,它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风筝是一种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风筝体现出悠久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他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

在传统风筝中,关于神话、鬼魂、神灵的风筝很多,有麻姑献寿、麻姑骑凤、八仙过海、魁星点状元、寿星、哪吁闹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鲤鱼跳龙门、钟尴、刘海戏赡、雷震子等等。这些风筝,或取材子祖灵信仰中的神灵,鬼魂,或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无不和信仰民俗紧密相关。如,麻姑是神话中的女仙,晋。葛洪《神仙传》记:麻姑,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召,降子纂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相传她在蜂珠河畔酿酒为王母祝寿。因此,人们以麻姑作为美丽、长寿的象征。女性庆寿多绘麻姑的像,谓之“麻姑献寿”。寿垦,也称仍夏\一南极老人“,是司长寿之神。相传,凡见一面,下人安泰,故多崇把以祈福寿。

二是风筝体现出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很多戏曲和年画,在社会上流传多年,为人们所酷爱,将这些戏曲和年画的内容甚至名字移植于风筝,这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必然的。如“新春牛图”风筝。“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王小赶脚”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风筝的绘画是地方绘画艺术的翻版,风筝的造型艺术和泥塑、雕塑等造型艺术一脉相承。如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实际上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绘画艺术、民间泥塑的造型艺术和风筝扎制艺术的结合体,人们将印制好的木版年画,剪贴在捆扎好的风筝骨架上,一只风筝便成了。

三是风筝有较长时期的历史。潍坊和北京、天津、南通是全国风筝四大产地,1984 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发起和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将每年的四月一日定为潍坊风筝节,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形式给以确认,使放风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他们还围绕着风筝这个主题,全方位多侧面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风筝会期间邀请大批中外记者到会采访,进行充分的新闻报道,有效地扩大了风筝的影响,增强了人们对风筝的兴趣。他们还开辟了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使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与多种民俗活动结合起来,交映成辉,相得益彰。

四是放风筝形成了全国性的民俗活动。这一民俗事象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有“南鹞北鸯”之说。由于地区之间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当地诸多民俗事象的影响,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制约,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不仅表现在风筝的题材、造型、绘画、扎制工艺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放风筝的动机方面。如在万鸯竞飞的高空中,内行人一眼就分辨出哪是东方风筝哪是西方风筝,哪是中国风筝哪是日本风筝,哪是北京风筝哪是潍坊风筝。在我国,放风筝的季节还受着岁时节令民俗的影响,南方放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北方放风筝在清明节前后。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又有不同,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一说。

现在的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古代有哪些主要的体育活动?

射箭、捶丸、蹴鞠、击鞠、木射等。

1、射箭

射箭,即箭术(Archery),是指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精准度的体育运动,别称射箭运动。

射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弓箭的发明使用,作为由中级蒙昧社会向高级蒙昧社会开始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2、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3、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击鞠

击鞠(也就是现代的马球)亦称打毬或击毬,唐代较为盛行。游戏者必须乘坐于马上击球,击鞠所用的球有拳头大小,球体的中间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种质地轻巧且柔韧的木材,球的外面还雕有精致花纹。

5、木射

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笋型立柱的一种室内的活动形式,产生和兴盛于唐代。

木射是一种很特别的球类活动,唐人陆秉曾为此专门著《木射图》一书,对这一活动作了十分详备的介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

至宋朝时,时人晁公武读到了此书,因而在他的《郡斋读书志》中对《木射图》作了简短的解题,为我们留下了对木射较为形象的描述:用木削成笋形,作靶子,上缩下扩底平,立起来不易翻倒,总计十五根。

这十五根笋分为两大类:一类通体涂为红色,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字,共十根;另一类涂以黑色,分别刻以慢、傲、佞、贪、滥等字,共五根。

活动时,将十五根笋立在平坦的场地一端,投抛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击打另一端的木笋,以击中朱色笋者为胜,以击中墨者为负,最后看谁击倒的朱色笋多,就是终胜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射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击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蹴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捶丸

亚洲的风筝和西方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虽然目前各国风筝爱好者对风筝的起源持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多数人对风筝起源于中国,后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风筝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风筝都持认同态度。中国风筝、日本风筝、韩国风筝等亚洲国家的风筝大都是用竹材做骨架的,这利于风筝造型的弯曲变化,风筝画面则往往选择神话传说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风俗,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有个性色彩;欧美国家的风筝则大多用碳杆和尼龙布做原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与中国传统风筝一样,国外风筝的基本造型结构也是五种,其中目前欧洲最流行的排子式风筝是由中国的筒式风筝演化来的,片串式风筝则类似于国内的串式风筝,另外还有翼伞式,如新西兰的翼伞风筝,盒子式,如丹麦的电视主持人风筝,立体几何式,如荷兰的风车风筝等,这些造型各异、各具特色的外国风筝如今在坐落在城区白浪河畔的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里我们都可以见到。

 美国风筝多是用碳杆和尼龙布制作的,不怕风吹雨淋。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软体风筝面世后,美国风筝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放飞时只靠尼龙布或塑料材料来支撑,携带时,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十分方便。

 中国风筝讲求美观形象,如同工艺品,飘在空中悠哉悠哉;而美国人讲究的是刺激,玩起风筝来追求紧张激烈。眼下最流行的美国风筝就是特技风筝,也叫做运动风筝,据说这是美国人根据导弹设计实验的靶机设计出来的。这样的风筝要用两根风筝线进行操纵,通过地面控制,风筝时高时低,交错穿梭,煞是好看。当然,放飞这样的风筝需要操纵者要有技术和力度,因此美国人把放风筝归为体育运动。美国的风筝表演或是风筝比赛,比的就是这种特技。

 今年的风筝会,美国风筝代表队,带来的不仅有运动风筝,还有反映当代美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辛普森五口之家”旗帜风筝,顾名思义,这只风筝是由五只风筝组成的,分别是爱捣乱的长子巴特,在核电场工作的父亲荷莫,二女儿丽莎,声音沙哑留着超高发型的母亲玛琦和永远叼着奶嘴的小女儿玛吉。

柬埔寨的音乐风筝 关于风筝的来历,在柬埔寨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伦波的猎人,他和一个朋友捕捉到一对金鹰,以后两人便常常到王宫前的广场放飞玩耍,并由此结识了两位公主,后来两对青年恋人自愿结成了夫妻。两只金鹰病死后,四个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便用布做成鹰愉快地放飞。从那时起,柬埔寨就诞生了风筝,一直流传至今。柬埔寨语的“风筝”和“鹰”是同一个词,这与中国古时把“风筝”称作“木鸢”、“纸鸢”有异曲同工之妙。 柬埔寨的风筝造型丰富多彩,如阳伞风筝、小鸡风筝、鹰风筝、青蛙风筝、蝙蝠风筝、蜻蜓风筝、燕子风筝、葫芦风筝等等。有一种超级风筝,长达五六十米,需要两三个人合作放飞,飞行高度有几百米,它的前端装有一个弓形发声器,弓弦用薄竹片或藤片做成,风吹弓弦,可发出四种或七种悦耳动听的响声,能传出两三公里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