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灞桥区景点(西安市灞桥区有什么景点)

  • 旅游
  • 2022-12-28
  • 3817
  • 更新:2022-12-28 04:02:14

本文目录一览:

《西安·灞桥区·半坡博物馆》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灞桥区·半坡博物馆》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灞桥区浐河东岸的台地上半坡村。半坡遗址是半坡博物馆成立的所在地,距西安城区约5公里。遗址范围:东至铁路专用线,北至堡子村,南至半坡村,西距公路50米。半坡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距今大约六七千年,为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比较完整的母系氏族村庄遗址,也是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系统。在半坡遗址发现45座房屋遗址密集在一起,周围一条深宽各5.6米,长300米的防御沟壕,这便是先民的居住区;居住区东侧为制陶区,有6座陶窑;居住区北边为墓葬区,有墓葬250座,其中有小孩瓮棺73座。此外,还有圈栏两座,地窖200座和上万件生产、生活工器具,这是半坡遗址的概况。

半坡遗址于1953年发现,1954年9月开始科学发掘,到1957年,共经过了5次发掘,基本将遗址勘探清楚,遂在遗址上建立半坡博物馆,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

半坡博物馆有一个大厅和三个展室。展室分别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建筑、标本模型、绘画、埋葬制度和习俗。大厅为半坡遗址陈列厅,系玻璃大厅,面积为3200平方米,有住房、防御沟、窖穴、灶炕等。一般房屋30多平方米,中心区有一座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这是氏族成员聚会的场所。地窖是公共仓库,在一个地窖内还残留了一些腐朽的谷子。房屋和衣服的出现,是半坡人和人类的一大进步,尽管半坡人的生产力还非常低下,但已有陶器生产,生产出的盆、碗、钵、壶、盘盂、杯、瓮、瓶、罐等饮食器、炊器、水器、储藏器等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一个小孩尸骨腰部发现用60粒骨珠串成的一条围带,是一件精致的装饰艺术品。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用石头和兽骨制成,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斧、刀、锛、凿、铲、砍伐器、碾磨器。以及骨铲、陶刀等;渔猎工具有石矛头、石镞、骨渔叉、骨鱼钩、石网坠、石球、骨矛头、骨锥、骨针等。鱼钩和针,非常精美,石纺锤、陶纺锤,则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搓线工具。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刻画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灞桥区·打虎潭瀑布》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灞桥区·打虎潭瀑布》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鲸鱼沟风景区内。打虎潭瀑布是鲸鱼沟风景区内精美景观之一。这里是一处水库式湖泊,水域狭长3公里,逆水而上,即达此瀑所在处。此瀑落差50米,瀑宽10米,飞瀑直下,水花飞扬,可溅数十丈开外,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西安·灞桥区·灞桥》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灞桥区·灞桥》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之西,跨于灞水之上。灞水,古名滋水,秦穆公与东方诸侯争雄,欲彰霸业之功,改滋水为霸水,并开建桥,为东去西往交通要冲。汉时桥名秦霸桥,在汉置灞陵县南。新莽地皇三年(22年)桥毁于火,复修后改名长存桥。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在秦汉旧桥之南里许另建新桥,当时称为南桥。

隋唐时代,此处柳荫成林,垂丝千缕,每至春夏,风景佳丽。据《西安府志》记载:“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灞桥又是由长安东去,亲友常在这里惜别之地。隋唐之时,此处折柳赠行之风盛行。据《开元遗事》记载:“霸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桥。”唐诗人李白《忆秦娥》诗中就有“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之句。历宋、元各代,桥屡有修葺。元代桥80余步,15孔。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用巨石改建,桥长150丈,阔3丈余,有72孔,桥墩用圆石柱排垒,历代修葺,皆有记载。“灞柳风雪”为长安八景之一。

解放后,于1955年改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386.2米,新建两座公路桥梁,供西安至渭南高速公路和西安至商州312国道线行车,并有陇海铁路火车复线桥。

在2004年10月1日的暴雨中,灞河河水猛涨,冲出了隋唐灞桥遗址。为一座大型石拱桥,长约400米。2004年对此考古,成为本年考古的十大发现度。地处今名柳巷,似与唐“折柳惜别”典故有关。

灞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话要说...